力的教案

时间:2024-02-22 10:49:36
有关力的教案集锦10篇

有关力的教案集锦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力的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力的教案 篇1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二力合成演示器、投影仪、交互式动画

教学设计示例

(一)新课引入

上一节我们学过了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但是物体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两个人在打夯时,他们用来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么,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又该如何合成求它们的合力呢?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参照课本中的演示实验中的第一步,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弹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绳拉长到某一长度,记录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操作,教师沿着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图示)

再用一个弹簧秤代替刚才的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绳,即用一个力F代替F1和F2两个力的共同作用,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和拉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并画图)

2.分析实验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约多大?

(2)合力F和两个力F1和F2比较,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还是小?比F1和F2之差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

本知识点的教学可使用交互式动画辅助教学.

以F1和F2的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变两个力的夹角重做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它们合力的方法是成立的.

用投影仪将交互式动画投影到屏幕上,找几名学生亲自拖动鼠标,改变两个力的夹角,观察它们的合力大小如何变化,合力与分力的夹角如何变化?

最后教师在学生观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两个力互成角度时,它们的合力小于这两个力之和,大于这两个力之差;两个力的夹角减小时,合力增大;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当两个力的夹角减小到 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和.当两个力的夹角增大到 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差.因此可以说,我们在上节所学的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是这里所学知识的特殊情况.

(三)总结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方法,例如三角形定则等.

力的教案 篇2

[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能推导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2.会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4.进一步熟练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处理三力平衡问题时一题多解的能力.

3.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德育目标

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重点]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2.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

[教学难点]

1.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2.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正确分析受力分析并恰当地运用正交分解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阐明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1、甲站在体重计上静止,乙说出体重计的示数。

提出问题:

2、甲突然下蹲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乙说出示数的变化情况:变小)

3、甲突然站起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乙说出示数的变化情况:变大)

学生活动:甲乙两位同学到讲台上,甲站在体重计上,乙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并报给全班同学。

点评:由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分析,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其共同点是什么?(速度保持不变,就是状态不变)

2、给出平衡状态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作答。

可能出现的答案:1、仅受重力和支持力,都是属于二力平衡。

2、速度保持不变态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

点评:给出平衡状态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那么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和学生一起对答案进行评析。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上面的实例和平衡状态的概念积极思考并回答:

因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速度保持不变,所以加速度为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实例。同时可列举例子: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的瞬间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教师和学生一起对答案进行评析,加深对平衡状态的理解。

教师引导过渡:平衡状态随处可见,因此研究它很有实际意义。引出下面的例题。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列举实例,如桌上的书、吊着的电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等等。

点评:列举生活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实例,加深对平衡状态的理解。

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课本中的例题,三角形的悬挂结构及其理想化模型。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三角形理想化模型中:

1、轻质细绳中的受力特点是两端受力大小相等,内部张力处处相等。

2、给出轻质直杆仅两端受力时的特点是这两个力必然沿杆的方向且大小相等。

3、节点O也是一理想化模型,不论其状态如何所受合外力一定为零。

上面的分析借助牛顿第二定律进行。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解答。

点评:通过例题锻炼学生的受力分析能力和运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将学生的解答进行投影并进行评判,总结出解决三力平衡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1、合成法: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分解法(正交分解法 ……此处隐藏10013个字……>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而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敢于公开自己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启发和讲解结合法。

为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很好地解决了"实验教材的图画多于文字"的鲜明特点,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采用启发式教学思想和让学生探究结果的方法,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究,自己公开见解,自己总结结果,而不是我直接给出。我所起的作用只是"启发+规范"("启发"是指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心智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主要是动脑。"规范"是指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得出的结论是各式各样的,结论的表述可能也是不准确或个性化的,此时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把学生得出的结论统一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上来,使结论标准化)。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自然图景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常见的力现象导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力现象的兴趣。

2、新课教学

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

本节课有三个问题"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我再讲每个问题时都贯彻了"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思想。

如讲"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6种与力相关的图景,从表象看,这些图景各不相同。它们有的涉及有生命的人、动物;有的涉及无生命的磁铁、推土机;有的发生力作用是在相互接触,有的则不接触;作用方式则有举、推、拉、吸引、排斥……在这些不同情景的背后,又隐含着共同点--都与力有关。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

力的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2、能力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3、情感目标:树立细致、有步骤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

1、为小组准备:弹簧测力计、小物体若干、钩码一盒、实验报告单。

2、教师准备:拉力器、。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引出课题

老师请二位学生上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1、拉拉力器

(1)谁的气力大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生:弹簧的长度)

能准确测量力的大小吗?(生:不能)

(2)聪明的人们利用弹簧发明了一种可以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2、板书课题 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实验一: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1、 学生分组观察

2、 汇报交流,介绍各部分的作用特征

提环:当拉手用,方便提拉重物

指针:(在“0”刻度左右)指示弹簧伸长了多少,结合刻度板,指出力的大小

刻度板:标明力的刻度,方便读出力的大小

挂钩:挂测量的物体

弹簧:(弹簧测力计的主要部件)用伸缩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实验二: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1、分别感受1牛、3牛、5牛的拉力分别有多大

2、慢慢地用力拉弹簧,增大拉力,看弹簧的长度有什么变化

3、慢慢减小拉力,看弹簧的长度又有什么变化

4、思考: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能测量力的大小

学生汇报:用力大小与弹簧长度的联系,认识到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

实验三:你还发现了什么

1、介绍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2、左右对应的数值不一样(师:两边的数字有什么对应关系?)1牛≈100克力

3、生介绍一大格、一小格分别是几牛,最大测量值是多少

4、应用读数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实验四: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师:同学们,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什么?(生回答,师总结)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2、生齐读,加深印象,提高操作的准确性

3、估力并使用弹簧测力计

要求:

(1)测量时,各小组分工要明确(一生估数,一生测量,一生读数,一生记录,完成表格。)

(2)先估计,再实测;在记录表中算出估计值和实测数两者相差多少,看哪组估计值和实测数相差最少。

物体的名称

估计重力的大小

实测重力的大小

估计和实测的差距

一盒橡皮泥

一辆小车

一个钩码

一个钢球

(3)小组测量并做好记录。

(4)学生交流汇报。

4、分析数据

小组

测量物体重力(N)

一盒橡皮泥

一辆小车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第七组

(1)师:为什么测量同一种物体时,各小组的数据会出现偏差呢?

(2)生提出可能:没调零;读数时没平视指针;弹簧测力计本身不准;测量物体本身存在偏差等。

四、总结全课,畅谈收获蒋绵绵——《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小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你们表现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

五、 布置作业

制作橡皮筋测力计

板书设计:

蒋绵绵——《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测量力的大小

弹性限度内,

受力大,伸长长

蒋绵绵——《测量力的大小》教案弹簧 弹簧测力计

1N≈100克力

注意:调零、平视、估力

《有关力的教案集锦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