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时间:2024-02-22 10:48:09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1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因此,我在备课时想到要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在教学中,我试图抓住课文对扫路老人的外貌描写和三次对话描写来贯穿全文,让学生从这些描写中来朗读品位,体会人物的特点和精神。因此设计了一个大问题,即“你从这段文字中对老人有什么印象”。通过这个问题串起全文,引导逐步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内在精神。同时我也注意到了课文对天游峰的又险又高的文字描写,设计了相应的环节让学生读中体会。

但是由于经验尚浅,对自己所设计的种种问题想放又不敢放,因此造成了对学生自主性的局限,使自己的主导性过强。同时,对于文章中峰与人的关系没有能够将钻研教材时的处理实施贯彻,造成了文本上的分裂。是一个遗憾。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相信,随着自己的努力和大家对我的帮助,我会不断的前进,使自己教学中的遗憾越来越少!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2

1、由于叙事性阅读教材,更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相机渗透写作知识,就要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学生便能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在教学时,我引领学生弄懂人物的外貌描写如何有选择地进行;揣摩文章明明写了扫路人,作者为什么又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了天游峰的景色呢?让学生在内容与写作方法都有所得。

2、学生感悟、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便是与文本潜心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自主感悟,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和朗读。在指导课文的朗读时我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设计了默读,自读,听读,指名读,齐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品,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3

《天游峰的扫路人》这堂课通过学习姐妹的教学设计,分享了教材的分析——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因此在教学课文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注意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并举。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上学期的教研活动,我对教案再作一次调整。教学本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流程。首先谈话揭题,让学生交流之际敬佩之人。接着由“敬佩”引出课题,引出作者对扫路人说的话“30年后,我还来看您。”练读之后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用,找出令作者钦佩的理由。学生分别从天游峰的险,游客的表现,扫路人的言语等方面进行阐述,开放个性的解读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与文本直接接触,较为顺畅地达到预定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扣住三次对天游峰的描写,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具体数据、形象比喻、侧面烘托。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了三次有层次地揣摩人物形象的写词练习,最后扣住“一直伴我回到住地”,引发学生进行想象:这一路上,作者可能在想写什么?由此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进行内化与积淀。

纵观课堂教学,感觉学生学得较为投入,课堂安排也较为充实。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4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读通课文;

2、学习字词;

3、一读课文,了解天游峰的扫路人;

4、品读第二自然段,了解天游峰的高与险,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

导入学习还是要扣题而下,师生介绍天游峰,收获一个感性的认识。齐读课题,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组织学生读上一轮课文,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这是常规做法。在这过程中,指导学生写好“颇”、“褪”等字。

第三个环节,给学生时间自读课文,思考: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然后师生一起来完成这一任务。

有学生根据第3自然段说,这是一位艰苦朴素的老人;有学生根据第7自然段说,这是一位勤勤恳恳的老人;有学生根据第10自然段说,这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老人;有学生根据第10自然段说,这是一位无私奉献的老人;有学生根据第7自然段说,这是一位自强不息的老人。

唐凯亮根据第6自然段发表意见,这是一位自在悠闲的老人。我说:“是吗?”他还演读一番:“你看,老人不是自在悠闲吗?”为了“打消他的嚣张气焰”,我发动大家一起来研读课文。联系第6自然段中的“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大家读一读第7自然段。学生读起了“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我问:老人自在吗?悠闲吗?我再引导学生比较写游客与老人的句子,圈出“可是”一词,再细细地品味一番。实际情况是,我们班里的孩子当时似乎“脑筋转得慢”了,于是我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来pK,读游客们的表现;等二人读完之后,我再“强调”说“可是——”,学生们领悟了,这儿是把游客和扫路老人进行对比。我说:课文是怎么对比的呢?这儿的省略号是要说什么呢?学生做补充。我说,这儿运用的就是侧面描写,用游客反衬扫路老人的自强不息,毅力惊人,任劳任怨。我对唐凯亮说:“现在还能说扫路老人自在悠闲吗?”他摇了摇头。我说,但是为什么老人的神态是如此的自在悠闲呢?这需要我们“由表及里”地去思考,从他的神态看到他的内心。这一句启发了学生,有的说老人豁达开朗,有的说老人乐观自信,有的说老人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四个环节是品读第二自然段,这个并不是问题,通过体会比喻句,学生能顺利地体会到天游峰高与险的特点。我有意说,这一自然段有三句话,每一句都表现了天游峰的高与险。学生们都点头,邵菲感觉到“有陷阱”,举手说,第三句不是。我说:真的不是?她立即反映过来:“不,我说错了,第三句也能表现天游峰的高与险。”我“不依不饶”:从哪里看出来的?她找出了“终于”一词。我再引导学生再读第7自然段,大家拿游客的表现来比较,深入地体会到了登上天游峰峰顶的不易。

读过第2自然段,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写天游峰呢?这与我们这篇写人的文章有什么关系呢?有学生及时地发表看法,这也是侧面描写,为下文做了铺垫。有学生说了,这儿写天游峰越险,越能反衬出老人的自强不息、毅力惊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5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游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 ……此处隐藏7809个字……了精心的安排。由初读课文时问题的抛出,到帮助学生解决在理解此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再让学生谈对“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这一句的看法,并让学生反复的读,从读中去体会老人的豁达与自信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接着反复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这一句领悟老人的开朗与乐观;最后再次直接抛出“你觉得老人是个怎样的人?有什么精神?”让学生把前面领悟到的情感加以归纳与升华,实现与教师以及文本的情感共鸣!

虽然本堂课的重点问题都解决了,可是我总觉得有些遗憾:课堂容量太大,这是我事先没预料到的问题。把孩子们的休息时间还给孩子,这是应该的。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我适当切除了部分教学内容。但如果让我再次上这堂课,我会把理解天游峰的高险放到第一课时去充分朗读感悟。第二课时重点解决问题“扫路的老人到底累不累?他是在吹牛吗?”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感悟理解。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14

一、 让学生真实的经历文本的言语境界

学生的阅读过程首先是借助文本语言提供的信息,建立一个感观的言语交际场景的过程,只有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学生才能顺利与文本接通、耦合,设身处地的触摸文本中的字字、词词、句句,领悟其中的内涵,敞开自己的心扉做文本的知音。从《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学生活动中可以看出,学生自始至终经历一个真实的言语境界。本文中“我”的感受学生不难理解,而我为什么对一个扫路人如此敬重,这样的一位扫路人能否触动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对学生阅读行为的最大考验,如果没有真实的阅读过程,没有学生于文本之间的真实对话过程,这是很难实现的一个阅读目标。正是因为老师能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才能毫无拘束的与文本语言进行沟通,让对话在soNormal 0pt; 0cm LINE-HEIGHT: 12pt>师:读了这一段,你又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的老人,因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有神身体肯定很好。

师:你从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出了老人的健康,会读书,会思考。

生: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因为书上说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生:这是一位勤劳的老人。因为面色黝黑,说明他长期在外风吹日晒,“瘦削”和前面的“精瘦”一样,也说明他不停地劳动着。

师:谁来概括一下?

生:这是一位健康的、善良的、勤劳的老人。

师:能用上四个字的词语吗?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勤劳善良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勤劳善良、神采奕奕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精神矍铄的老人。

真实的阅读过程,让文本在学生心灵中映射出了真实的言语交际场景,呈现出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扫路人,学生才会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中获得心灵的震撼和感动。在与文本的平等交往中,师生创设出了一个神思飞扬的言语境界。

二、 让学生留心揣摩言语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文本本身就是作者言语活动的产品或成果,是一个具体的书面言语交际的“范型”;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学生围绕课文进行的学习文本的言语交往过程。指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的活动,经历一次现实的读写实践。所以对文本的感悟,同样包括对文本言语现象和作者言语行为的审美体验。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留心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思路的精巧,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通过揣摩言语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多角度与文本展开对话,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人物的内涵更加丰富。

生:我很奇怪,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呢?放在一块写不是更省事吗?

生:第一次描写是概括地写,第二次写得很仔细。

师:你说得没错!但为什么不放在一块呢?

生:一口气写在一起太罗嗦了。

师:是吗?

生:在一块写也不是罗嗦。因为两段话加在一起字数也并不多。因为第一次写的是穿着,后面是写老人的脸和眼睛的。

师:穿着和五官不能放在一起写?

生:也不是。(学生面露难色,一时说不清楚。)

生:自由读第3和第8节。

生:因为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所以这时候只能从穿着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

师:很有道理!接着说。

生:第二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学生在认识言语交际的过程与方法的同时,也经历了和作者对话的过程,了解了作者的言语运用意图,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和文本沟通,进一步感受作者笔下的扫路人,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言语实践中实现统一,在读和写的意义层面上,学生成为文本的知音。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15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教学课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本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流程。首先谈话揭题,让学生知道本文写的是天游峰的扫路人。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课文用“——”画出描写天游峰的语句,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文中有两处具体写了天游峰,分别是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体会“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高和险”的教学也尤为重要。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等词句边朗读,边想象一根银丝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险。最后练习朗读,读出巍峨险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为后面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

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体会老人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这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走进文本,认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然后抓住老人的外貌描写,朗读感受到这是一位身体硬朗、和善可亲的老人。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找出描写老人语言的相关段落,主要围绕“老人扫路到底累不累?”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课文描述的语句中去寻找事实依据,感受到老人工作的累。

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最后,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体会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性格特点,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赞美。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