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活化石》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化石》教学反思1《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学生们学得非常轻松。在课前,我先介绍一点有关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收集什么,范围我不加限制,可以是这课里面介绍的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动、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但对收集的资料要求进行整理,能流利地给同学作介绍。在课堂上,我安排学生进行自主交流,交流他们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个个都争着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给同学听。在学习课文时,我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在三种活化石中,让他们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让学生在听别人介绍时,保持对还没重点学习的一种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学习时,我还注意到了学生有个别差异性,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选择一种甚至三种活化石都作介绍,没那么强能力的学生可以只读读自己学会的生字,或读读音会读的句子。如果在小组中,几个同学都喜欢同一种活化石,也可以几个同学都各自说说,自己对所喜欢的活化石的认识。这样,既照顾了后进生,也可以让尖子生吃得饱。调动起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通过独学、群学,学生对三种活化石已经很熟悉了,我又要求学生补充介绍收集到的这三种活化石其他相关资料和其他活化石资料,这样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用第一人称“我”有序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活化石,学生们兴趣盎然,创作出了一篇篇有趣的介绍活化石的小作文,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整合资料的过程,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训练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达到了高效教学的目的。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活化石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活化石》教学反思2《活化石》一课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学生们学得兴趣盎然。
教学一开始,我先出示一张鱼类化石的图片,引出化石。然后从字面意义上了解什么是活化石。在教学“银杏树”时,我抓住比喻句进行教学。“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我出示许多叶子的图片,让学生找出银杏树的叶子。既理解了银杏树树叶的样子,又结合理解词语了“辨认”的意思,后我又指导学生模仿写句,银杏树的叶子还像什么?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树叶在他们的脑海中变成了降落伞、小姑娘的裙子,秋天的扫帚。在理解了比喻句的写法以后,我又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子,“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而后进行朗读指导,读出了树叶的美,树叶的珍贵。
接着,让学生自己学习“大熊猫和中华鲟”,明白大熊猫的祖先是以食肉为生。中华鲟的特点是:大、重、少和怪。最后,在大家都了解了活化石的含义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引出本课的情感目标,那就是我们要保护这些活化石。
《活化石》教学反思3上这课之前我就清楚,这样的课文学生会喜欢的。如之前的《太空生活趣事多》,如一年级的《火车的故事》。但他们所喜欢并非朗读和思索,而是在课堂上等待着老师的讲解及多媒体呈现的缤纷图片。而这,也正是我苦恼的。如何让常识性文章上出语文味,是我在这节课的小小探索。
1、 词
教学常识性课文切勿上成自然常识课,要上成语文课,就得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咀嚼,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形成听说读写能力。
《活化石》一文语言简练、准确。如“一把把”、“一片片”、“小扇子”等简单的词语,却极其形象地写出了银杏树的特点。抓住这些词语,让孩子们思索:为何不能换成“一把”、“一片”?这写出了银杏树的什么特点?让孩子们明白,简简单单的语言,背后却包含着这么多深意,真是妙哉!
2、读
常识性课文不象其他文体一样富有情感,对这类文章进行有感情朗读则显得很牵强和做作。在《活化石》一课的朗读指导,我重点抓住每种化石的特点,让孩子通过朗读去表现出每种化石的不同之处。如:中华鲟的特点是“怪怪的”,体重很“重”;大熊猫的特点是“可爱”,银杏树的特点是“生长缓慢”;而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十分“珍贵”。如何通过突出主要词语的朗读去表达你所要表达的重点,是这节课的朗读训练点。
3、写
科普说明文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是值得学习的。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每种“活化石”的介绍分一小节,让人感觉段落清晰,一目了然。这些,我都在课堂上进行了些许渗透。另外,课文在介绍“中华鲟”的样子时,用了一些深入描写,使中华鲟的样子栩栩如生地展现;介绍“银杏树”时则说“它的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而课文却没有详细地介绍大熊猫的可爱。也许是我们都太熟悉大熊猫了吧?但能不能抓住这个空白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呢?这这节课上我进行了尝试。为学生出示了这样的句子:
大熊猫的样子可爱极了。它的身子( ),四条腿(),一双大眼睛( )。
孩子们看着图片上憨态可拘的大熊猫,都兴奋不已,跃跃欲试。
“它的身子胖乎乎的,四条腿粗粗的,像四根柱子。一双大眼睛大大的,黑黑的,像长着黑眼圈。”
“它的身子圆圆的,身上的毛一半白一半黑。最可爱的要数它的眼睛,好象没睡好长了黑眼圈似的,肯定是晚上失眠啦!”
……
更有学生结合了“大熊猫为什么半黑半白”的科学知识为大家做了介绍。课堂的语文味骤然浓重了起来。
4、说
这样的科普文,让孩子们复述是定要的。在本课,我让孩子们勇敢地当一回介绍员,为大家介绍一种你最感兴趣的“活化石”。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平空复述总还是有难度。我便让他们在充分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后为他们先出示提示话语,如:
中华鲟有( )的历史。它的样子怪怪的:身披( ),眼睛( ),一张大嘴()。它生活在( ),最大的可以长到( )重。
再让他们看黑板板书介绍,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充分体现了说的“层次性”,也照顾到了中下水平的学生。
另外为活跃课堂气氛,我在情境创设上动了一番脑筋,伴着音乐让孩子来复述介绍“活化石”,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 ……此处隐藏6373个字……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一把把”。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我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弄清了意思后,我又让学生做拓展训练,说说还有哪些可以用“一片片”、“一把把”做量词。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停止训练,而是让学生在联系中积累运用,比如“一条条”、“一座座”可以用在什么词语前面做量词。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这一环节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发言都很踊跃,在联系中学会了积累运用。
同时,这节课也有不少遗憾。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朗读方面。学生的朗读是我训练的弱项,孩子们读书声显得拖沓冗长,没有节奏感,听起来很不舒服。而且,我将教学的着重点定位错误,不是着重标点如何死板地停顿,而是长句如何停顿。
二、文章的落脚点还未找准。《活化石》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这就强调用词的准确性,虽然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不是最主要的,但是我应该在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有个大致的概念,而不是从未提及。
三、引入部分。在教学时,我在引入部分就让孩子翻书找化石的作用,事实证明,这一环节的设置显得十分突兀,孩子们在这一环节中不知所措,只有极个别的孩子找到了答案。我想,如果将这一环节放至文章总结时,会不会更好?
四、识字方面。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识字是重中之重。我在教学时为了赶进度,没有让孩子多读词语,也没有随文识字,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再复现词语,加深印象。
五、知识运用方面。在教学运用连接词将三种活化石连起来表达成完整的一句话时,我将这一环节设置得过于简单——直接出示“和”、“有??有??还有??”让孩子们填空,如果用上之前已经学过的“把”字句、“被”字句,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六、指导写字方面。在教学生写字时,我没有让学生形成一个抓整体结构的概念,教学时较为散乱无章。同时,在学生写完之后,我并没有进行实物投影,指正点评,如果增加了“展评”这一环节,我想学生的知识点能掌握得更好,说不定字也能写得更端正。
总之,这一堂课的教学让我深深感受到自己在教学方面的缺陷,我将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弥补以上遗憾。
《活化石》教学反思12《活化石》这篇课文以科学为主题,篇幅较长,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没有直接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不熟悉。于是,我在课前让学生预习时查找有关化石的资料。一上课,我先让孩子们从字面上理解“化石”的含义,再借助学生收集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石”,然后抛出问题“课文里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活化石”,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相关的句子,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学习这课,我重点教银杏树这一种活化石,抓住“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还叫公孙树。”这一句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长得慢这个特点,并小结了这一段的学习方法,接下来让学生从余下的活化石中自主选择一种进行小组自学,请学生代表根据自己小组的阅读、交流情况指引老师板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昂。
一课下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但如果能跟好的把握好学生的讨论时间,增加朗读量,在课堂最后能给大家一个总结,回顾一下本课的学习要点,课堂会更加完美。
《活化石》教学反思13《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学生们学得非常轻松。
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先理解化石,然后从字面意义上了解什么是活化石。在教学“银杏树”时,抓住比喻句进行教学。“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知道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住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子,“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
接着,让学生自己学习“大熊猫和中华鲟”,明白大熊猫的祖先是以食肉为生。中华鲟的特点是:大、重、少和怪。最后,在大家都了解了活化石的含义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引出本课的情感目标,那就是我们要保护这些活化石。
《活化石》教学反思14现在的语文课堂提倡“语用”课堂,所以要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个重点句。“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还叫公孙树。”这一句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长得慢这个特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知道银杏树的叶子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住了两个语文知识点。
1、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的训练。
2、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
《活化石》教学反思15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时代的气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近儿童的生活,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爱读,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学生对化石的知识了解得不多,但是对于银杏树和大熊猫特别熟悉。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的同时,呼唤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让学生动口、动手,通过看课外书,上网查阅资料,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
课堂上,我先板书“化石”,让学生运用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化石的理解。然后我再补充完整课题,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题的意思了。接着,我尝试让学生质疑课题。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中介绍了几种活化石。我肯定地表扬:“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我觉得这样能慢慢培养学生懂得如何去质疑,或者说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会更有目的性。